南方有三宝,阴雨、潮湿、干不了。如果你没体验过江浙地区007打卡的黄梅天,就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水有多深。既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持续的降水,也有“像依萍回家找她爸要钱”一样的突然大雨。动辄一个月以上的黄梅天,带给包邮区人民的焦虑,已经不是喝一杯凉茶就能冷静下来的了。
今年,冷热交替,潮湿多雨的梅雨更是来势汹汹,不仅让人心情烦闷,而且还给生活带来一系列困扰:蚊虫出没、食物发霉,家具受潮、地面反潮,很多人在针对这些问题做好防潮祛湿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存放在家里的中成药,仔细一看,往往发现黑色的药丸长出了锌白的霜点,浅色的药粉生出了暗灰的雀斑,醇厚的膏方上漂泊着绿萍……
不仅仅是发霉,如果储存不当,还会有虫蛀、变色、走油、气味散失、变色、粘连、腐烂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中成药的药效,甚至引起变质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每年都有不少人因服用发霉变质的中成药而导致药源性疾病。
在有关中成药储存的调研中发现,在平时用药中,相比于中药和西药,选择中成药的人数最多,近一半的人选择中成药,说明中成药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然而,对于中成药的储存,虽然部分受访人表示自己在用药时会关注储存相关信息,但调研显示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到正确储存——超过70%的人会将药物直接放在塑料袋、食品盒或者放入抽屉不做密封防护,而当梅雨季节到来,超过60%的人并不会改变中成药的储存方式。
同时,调研还发现,在影响中成药储存的因素中,相比于温度、光照和密封,对于“湿度”这一影响因素的认知度比较低。在梅雨季节到来之际,中国中药协会再次携手上海和黄药业启动新一轮的“用好中成药,储存很重要”公众科普项目,为公众解答中成药储存的各类问题,提高大众合理、科学储存中成药的意识。
很多“囤药族”认为,中成药的保质期有2-3年,这次吃不完无所谓,可以备用留到以后再服用。甚至有人认为,不管储存多久都能服用,放置的时间越长,药效就越好。
其实,药品的保质期是指启封前的时间,中成药一旦开启,有效期的时间跟储存条件将有很大的关系。建议开封后的药物需要放置在密封、干燥的地方,同时根据医嘱按疗程服用完。
温度过高会引起药品的某些成分变化,如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会加速挥发损失导致影响药效;含脂肪油成分的药物容易“泛油”或酸败;片剂易裂片或变色;糖衣易熔化黏连等。
而温度过低,含乙醇制剂、糖浆剂等易产生沉淀、析出结晶。所以中成药应按其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条件,常温储存一般10~30℃,阴凉储存一般为10~20℃。
不同药物混装在一起,相互之间容易串味甚至发生反应。即便是有分格设计的药盒,由于盒盖的密闭达不到要求,有明显缝隙,药品可能会暴露在灰尘、空气、光线和湿气中,使药效受到影响。特别是遭遇梅雨季的高温时,很多含有糖分的中成药,易发生肉眼可见的变质。
光线中紫外线可促使药品变色、氧化分解。如含油脂成分的中成药可能产生酸败,酒类能产生浑浊,含苷类及色素类的中成药可能产生分解。因此,大多数中成药要求避光保存。
潮湿同样是造成药品变质的因素。环境湿度比较高时一般空气水份含量较高,比如梅雨季节,可能会引发中成药产生潮解、变形、生虫甚至霉变;湿度过低,会发生风化或干裂。一般中成药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45%~75%为宜,产品受湿度的影响比较小高德娱乐。
一些中成药在变质之后会出现变色的情况,通过对比观察其颜色来判断是否变质,一旦发现药物变色,就不要再服用了。
通过察看外形也可判断是否过期,外形失去固定形状,如原本是粉末或颗粒,现黏成一团或潮解成糊,或胶囊变形成凹凸不平,手感变得潮湿粘手等,都是变质的表现。
药物变质可能会让味道也发生改变,通过品尝即可判断是否过期,如糖浆变酸,丸剂、片剂有异味等,说明极有可能是变质了。
中成药都有其特有的气味,若有酸败发霉的气味,也是变质的结果。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其保质期应按照西药标准执行,一般不应超过3年。
可以将药品集中存放在固定区域,并遵循这几大原则:阴凉、干燥、防日晒、避空气,避免日光直射、高温、潮湿等不利因素。
药品开封后,建议放在密封性较好的真空保鲜盒内,根据医嘱尽快服用,如果长时间不服用,也可用真空袋做线-定期清理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