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娱乐韩小喵老西告诉你“古代文明常识奈何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应该怎么学?将这个问题推而广之,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样细碎且庞杂的知识,应该怎么学?

  上高中那时,为了应付考试,我背过好些来自不同参考书的密密麻麻的所谓“知识清单”,最终搞得自己脱发一大把,肠胃不适,却收获寥寥。至今犹记,我当时的强烈感受是——根本记不住。虽说那时在考试重压之下,对待学习很是“势利”,可以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考前拥有”,但现实是,就吃一碗泡面的工夫,泡面里的防腐剂还没代谢完,很多知识点就已经不愿意和我“亲密共存”了,随着泡面的香气消散了。

  高德娱乐

  还有,那些历经风霜还对我“不离不弃”的知识点,期待它们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考试文章里就像买彩票中奖。费了半天劲记住“三省六部制”,但阅读文段里出现的,都是类似“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举崇福宫”“公车司马令”这样奇怪且冗长的“怪胎”官名;好不容易牢牢记住“致仕”是指古代官员退休,文章里又来了个模样差不多的“致身”,意思竟然和致仕截然相反,是指献身入仕……“累觉不爱”就是我当时的心声,刻骨铭心。

  后来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读书,我发现自己和古代文化常识真是“冤家路窄”。自己竟然中了一些有趣教授的“邪”,真心爱上了古典文学,整月整年地泡在古诗词、文言文里。入门的时候,我心里隐隐叫苦:当年高考完扔书,看来是太年轻、太草率了,“知识清单”们迟早得重回案头。可是,我泡久了发觉,当初那些“知识清单”一次都没翻过,似乎以后也用不着了。从前那些记不住的琐碎知识点,现在在脑中居然甩都甩不掉。这回打通任督二脉,应该是有原因的。

  第一,这些知识点其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植于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就好像面对一株仙人掌,我们不应该单独记忆它的外貌特征和植物特性,而应该结合它背后更广阔的自然环境,即在沙漠地带那种干旱少雨、烈日暴晒的环境之下,植物会呈现出什么特点。道理想明白了,具体内容理解性地推理一下就好,要记住它并不费劲。不仅如此,记忆在干旱环境下生存的其他植物如胡杨、芦荟、多肉等分别有什么特点,也都没什么难度。这也正是当年在大学里“浸泡式”学习的成果,了解古人的各种生活细节,在众多作品里感受他们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在探索知识点产生的原因。时间久了,这些文化常识,就真的刻在脑海中了。

  第二,学科之间的知识点应该是交叉联系的。上大学之前,我觉得语文就是一个学科;上大学之后,我才知道文学和文字学是两个分支。学习的过程就好像谈恋爱,分支之间分分合合,分头提升自我,合并在一起就更容易双向奔赴。其中,古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多有助益:为什么“布”这个字原本就是指劳动人民做衣服的材料?为什么“殿”字既能指高大上的宫廷建筑,又能在官员考绩中表示最差?为什么“尹”这个字用在官职名称时,经常指中高级别官员?积累的专业知识越多越杂,彼此之间就越容易出现“神助攻”。

高德娱乐韩小喵老西告诉你“古代文明常识奈何学”

  第三,知识点之间也应该是广泛联系的。我渐渐意识到,从前那种单独罗列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方式是反人性的,会使得每一个知识点孤立无援。大脑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孤立的知识点因没有依托高德娱乐,不能融入既有的知识体系,就极容易被海马体扔出“记忆仓库”。要想掌握知识点,就得把它们织成一张网,有意识地发掘其中的关联:皇家宫殿与百姓住宅的建筑规则是不是可以对比观察?说到里坊制度的时候,少不了要提到宵禁,那么负责管理宵禁的官员和唐代的官制是不是也自然而然地扯上了关系?等等。如果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海马体就更容易接受它们。学习的终极秘籍,就是不要和认知规律对抗,这是人性。

  我想要帮学生学好这些,不想看到他们再走我当年“累觉不爱”的老路。以下两种途径,是经过我反复验证的。

  第一,通过讲故事传授知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包含的边边角角的小知识,即便过去很多年,人都不会忘。比如讲避讳长辈名字的知识,就一定要讲“诗鬼”李贺当年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悲催故事。相比于扔给学生一堆“干货”,讲故事是有些“浪费”时间,可是从长远来看,就能看出差别。当“干货”早已“腐烂”,那个故事却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始终保持鲜活。只要提起悲催的“诗鬼”,其中蕴含的知识点也就“复活”了。这也是由人脑的认知规律决定的,顺应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

  第二,对枯燥的知识多做一些延伸性的讨论。知识点是维生素、蛋白质,虽重要,却没人愿意直接当饭吃,因为无趣。味同嚼蜡的结果就是,不爱吃,少吃,甚至不吃。延伸性的讨论是把它们变成美味,易于下咽,且风格可变:今天是满汉全席,明天是麻辣火锅……正因为学海无涯,以苦为舟,才难坚持前进。比如我只是在课上提到了古代帝王家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学生在下面嘟囔了一句“这个制度好蠢啊,嫡长子万一是个傻子咋办?”,引得哄堂大笑,于是大家就此讨论了半节课,讨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制度,这个制度会引发什么后果,这个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正面例子或者反面例子……讨论的内容五花八门,贯通古今中外,这才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后来,我看到当天讨论过的内容多次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或作为论据,或作为观点。思考的乐趣最终成就更高的效率。

  很多学习者坚持不下来,是因为把学习当成了跑马拉松,一声枪响,就全拼意志了。如果有人把这个过程变成逛街呢?可能没有那样快,但是心情愉悦,过程放松,容易坚持啊,而且也不伤身体。最终走过的里程,可能自己回望的时候都会吓一跳。于是我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写成了这本书。在写书的过程当中,我始终注重体系化、因果逻辑、运用故事和讨论延伸。

  我尝试让体系化成为本书的最与众不同之处。对于一些零散的知识,我改变了传统的分类方式,以“皇帝老儿的标杆式生活”“张三的苦难岁月”“张三的科举之路”“张三的仕途”四个话题作为篇名,把枯燥的古代文化常识融入古人生活、考试、做官的方方面面,变得真实、易接受。

  另外,我还制作了一幅大思维导图,以一张形象的“网”来呈现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有了这张“网”,学习过程就会变成:在“网”中找到自己想要查阅的知识点→翻开书阅读、学习→回到“网”中看看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翻开书学习新的拓展知识……如此循环,每一次学习都能帮助大脑构建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也慢慢地变得完整。

  为了保证本书的因果逻辑,我下了很多功夫。我希望学习者能够知其然,并且把知其所以然看得更重要。因此,在知识的讲述上,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呈现,那就像在说“你自己去背吧”。我想要带着大家,从探究的角度,分析某个知识的成因,让学习者自然而然地用意义记忆代替机械记忆。很多学习者,尤其是在考试重压下的学生,常常会陷入一种关于效率的迷思:“老师,你不要扯那些没用的,浪费时间,直接给我‘干货’就好。”太遗憾了,大脑就是讲究系统、逻辑和理解的。从长远来看,多次痛苦的、无意义的“干货”记忆,相比于一次用时略长的有意义学习,低效多了。

  高德娱乐

  运用故事和讨论延伸是这本书的另外两个特点。尤其是在第三部分里,我把主人公张三设定为一个生活在古代的书生,用一整篇的篇幅以及近似小说的叙述,带着读者走了一遍他的科举之路。“醉翁之意”不在讲故事本身,而在于传授故事中关于科举考试的知识碎片。还有第四部分,为了梳理中国古代官制中最复杂的部分——相权是怎样演变的,我把它讲述成现代社会中公司的几股势力来回较量的故事,听起来也是乐趣满满。我希望读者就像听隔壁公司的“权斗”八卦一样,在欢乐的阅读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高德娱乐洗衣机奈何珍重 洗衣机珍重常识【详解】
上一篇 2023年12月24日
高德娱乐中信银行太原双东支行:普及金融常识 共享“莓”好糊口
下一篇 2023年12月24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8888888@chelaiduo.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